您的位置:首页 > 资讯 > 影视推荐 > 《马可·波罗》下周上演 集结多国艺术家烹制文化大餐

《马可·波罗》下周上演 集结多国艺术家烹制文化大餐

时间:2018-04-25 14:00:45 来源:广州日报

《马可·波罗》下周上演 集结多国艺术家烹制文化大餐

女主角定妆照

《马可·波罗》下周上演 集结多国艺术家烹制文化大餐

旋转舞台

广州原创自制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将于5月4日~6日上演。这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早在三年前开始筹备,年初曝光了国际级的制作阵容。3月底,来自中国、德国、英国、丹麦、比利时的多国艺术家在广州集结,开始了排练。伴随探班、采访、讲座等多种渠道,《马可·波罗》逐渐揭开面纱。前晚已经开始进行穿戏装彩排。

这部跨越了文化藩篱的歌剧,有着动人的故事、让人共鸣的音乐、壮观的舞台、丰富立体的服饰……正如马可·波罗的饰演者、丹麦男高音彼得·洛达尔所言:“整部歌剧排下来,让独唱、舞者、音乐精妙地配合起来,就像烹饪了一道完美的大餐。然后摆盘上桌,希望观众看后会赞其美味。”

一场跨越文化藩篱的爱情

女主角卡鲁瓦尔茨: “那一刻,我和传云有了共鸣”

马可·波罗是历史上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标志性人物,据说他曾随父亲和叔叔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,曾担任元朝官员。回到威尼斯后在战争中被俘,于监狱里口述其旅行经历,成为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,其中大篇幅记载了其在中国的见闻,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的认知。

而这部原创自制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,主线则是一个意大利青年和一个中国女子的爱情故事。传云这个女主角是完全虚构的,但在故事进程中,又有忽必烈、真金太子、文天祥、贾似道等真实人物登场,马可·波罗同时以旁观者身份,串起了宋末元初的风云际会以及围绕东西方贸易、文化交流而展开的各种较量。

歌剧《马可·波罗》显然不是历史的还原,正如导演卡斯帕·霍尔腾所言,“很多歌剧并不会真实还原历史,我认为它演绎的是一种情感,给观众震颤与思考。”

比利时女高音爱丽丝·卡鲁瓦尔茨在广州站饰演女主角传云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她表示,“这是一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合作,在舞台上也不是简单地呈现马可·波罗的故事,那样会很无聊。是不是?”

卡鲁瓦尔茨认为这部歌剧是一个“非常触动人心的作品”。她回忆,“这几天我和男主角一直在做一些戏剧排练,我们演到一个场景:马可结束他的旅途后回来了,然后我得知他回来了,我已经6年没有见到他了,6年来我一直想念他,没想到能再遇见他……忽然间,我觉得我和传云这个角色之间有了共鸣,我就在台上,等着马可走过来,然后眼泪就划过了我的脸颊,就是因为在人性上我和传云以及她的爱情联系了起来。我相信观众会和我一样,为这样的爱情故事所感动。”

一部衣帛上的史诗

服装设计瑞欧特: “服饰众多,但角色的特质会始终贯穿其中”

英国皇家歌剧院御用服装布景师艾玛·瑞欧特担任《马可·波罗》的服装设计。歌剧中经历了4个不同的地域,服装要体现4个不同地域的风格,这对于瑞欧特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。因此她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。

瑞欧特一共设计了365套戏服,大大小小的服饰配件加起来多达1800多件,从威尼斯到撒马尔罕,从元大都到临安,设计师表示她的设计理念是“传统与创新相结合”,而通过颜色和布料的不同来突出地理位置的变换,比如银色盔甲是撒马尔罕的,元朝士兵穿奢华的金色,宋朝的士兵则是简约的黑色。所有服饰全部是纯手工定制。其中,文天祥的盔甲服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精细到每片鳞甲,整套盔甲价格上万元。

《马可·波罗》故事涉及多重文化,人物复杂多面,服装设计也必须丰富立体。比如,女主角传云的服装造型在剧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,飘逸雪纺配合英气高靴、西式晚礼服混合搭配中式刺绣外套,均融合中西特点,既凸显传云的优雅与魄力,更体现了传云在不同时期的形象与情感。而文天祥的三套服装,尽管样式各异,但角色的特质始终贯穿其中。无论是在战场上的铠甲、庄重威严的朝服还是凋敝灰暗的囚服,贯穿其中的,是其从未消减的信念。

瑞欧特追寻完美,去寻找最契合歌剧灵魂的布料与图案。“我们在服装厂工作了好几个星期,希望能够觅得与舞台和故事最合适的布料。”为了获得想要的面料,她不仅从德国千里迢迢运来面料,更在服装厂运用喷绘技术制作自己手绘设计的面料。

一部多国艺术家的奇妙组合

男主角洛达尔: “用中文演过《马可·波罗》,艺术上再无难事”

《马可·波罗》的导演,是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前歌剧总监卡斯帕·霍尔滕。他表示:“2017年开始我们就着手各种工作,各国艺术家一起工作,把所有的素材精妙地组合在一起。这部歌剧是一个很奇妙的组合,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部中国歌剧,它由广州大剧院出品、中国作家编剧,拥有中国的表演方式,讲述中国的故事;同时它又是欧洲的歌剧,德国人作曲、丹麦人导演,这部歌剧是一次文化的交流。”

霍尔滕认为歌剧语言是世界性的。“这就是歌剧的奇妙之处,我曾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工作,曾和中国人一起做意大利的歌剧,现在和丹麦、英国人一起用中文演出。歌剧语言其实是世界性的,都能表达情感,所有人都能理解——爱、恨、嫉妒、恐惧、死亡。歌剧能通过语言让我们抒发这种情感,语言能表达表面的东西,音乐则能引发内心深处深刻的共鸣。”

尽管《马可·波罗》的故事发生在13世纪,但霍尔滕更想把这部歌剧做成一面镜子。“让观众考虑自身的情况,认同我们的文化、我们的爱情以及我们自己,让歌剧直接触及观众的内心。对我来说,这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美妙。无论是莫扎特还是汉语,都能突破文化间的障碍,去表达人类共同的情感。”

丹麦男高音彼得·洛达尔饰演马可·波罗,他说:“来到中国参演《马可·波罗》是人生难得的机遇。首先,我一直想到中国来旅游,中国是一个让我着迷的国度;其次,用汉语来演绎马可·波罗,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,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。这次演出之后,我觉得在艺术上,我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了。”

对洛达尔来说,最大的困难是用中文来演唱,“当我用意大利语唱的时候,歌词里只有五种元音——a、i、o、u、e, 但是汉语不同,所以我必须把我的喉室升上来,就好像把我的这件‘乐器’稍微做了一些改动,也可以说我要换一种方式来使用这件‘乐器’。”

这部歌剧的歌曲在节奏上很复杂,有很多很快的音符,对外国艺术家来说都是挑战。饰演忽必烈的田浩江就表示:“演员团队演唱阵容里有四个外国人,这四个外国人同样要用中文唱。这是观众非常期待的一部原创歌剧,我觉得,全国乃至西方歌剧界都会很期待这部歌剧的最终呈现。”

更适合讲故事的D3系统

多媒体大师霍尔斯: “旋转舞台象征着文明的进程与文化的交融”

英国多媒体大师卢克·霍尔斯任该剧的舞美设计,媒体探班时他为大家演示了旋转舞台基本效果。霍尔斯表示旋转的舞台象征着“文明的进程”与“文化的交融”,而首次在中国运用到歌剧舞台的D3舞台控制系统,为的是让故事更好地呈现给观众。D3系统是一个可以多轨道运作、完成多指令的控制系统,可以同时控制灯光、舞台机械还有投影、音乐。但目前多运用于演唱会中,而且这部系统才刚刚进入中国。

广州大剧院这个旋转舞台很“牛”,舞台前面九块投影卷轴,后面九块投影卷轴,是可以分开升降的,总共有十八块投影屏幕,还有四个投影机,前面两台后面两台,是一个复杂的D3系统,更能体现D3系统的优越性,制造出更多的动感和炫光。

霍尔斯具有丰富的演唱会舞美经验,但他表示通过这一次《马可·波罗》歌剧的舞台设计,他认为D3系统更适合于讲故事,“因为这套系统的运用会使故事情节的舞台运作更为简单”。霍尔斯强调,无论是投影还是先进的舞台控制系统,为的是让故事更好地呈现给观众,“技术在任何故事中都适用,重要的是故事本身”。

整个舞台由实景和投影组成,场景道具十分写实,背景的水墨山水画大气恢弘。在这个舞台上有很多的楼梯,象征着文明的进程,楼梯背后是一个监狱,上空的卷轴是马可波罗的著作,通过半透明的卷轴与投影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,变化多种多样。正式演出时舞台上将站上百名演员,搭配道具,实现从撒马尔罕到元大都,再到临安城的场景变换。

标签:

分享到: